再走不遠就是台南地標赤崁樓,赤崁樓和同列一級古蹟的武廟及大天后宮(我們暱稱媽祖宮)隔著民族路相呼應,以前的年代對古蹟不那麼重視,入夜就烏漆抹黑,所以這一小段大約一百公尺顯得較為冷清。但是接著下來又是出名的「石舂臼」和「康樂台」那兒除擺攤的商販以外,還經常有人打拳賣膏藥或者各種表演,呃—還有騙術。另外還有店面,一兩家西藥房專賣「名藥」,就是電台廣告的「有名的藥」,只要電台裡面有廣告的大部分都買得到。
最特殊的是「飯桌子」。飯桌子就是飯館,我通常將之定位為「正餐」,可以吃「飽」,以別於前半段的小吃只能吃「巧」當點心。老闆把店面的一半寬度圍起來擺成像梯田的樣子(其實只有兩層),每層大約一尺寬。各種雞鴨魚肉擺成一盤盤、一排排、一層層,最下層空著讓客人當桌子。也許飯桌子就是因此得名的吧!客人像坐在吧台一樣,現看其色現聞其味不愁端出來是色香味不全的菜餚。客人任意點菜,老闆立刻酌量用小盤端給他,不需等上菜,效率甚高。並且時常聽得到熟客與老闆之間的問候,像「最近生意如何?」「你家公子幾時娶某?」等等。整條夜市到此也就是盡頭了,再走下去就是南北聞名的小公園圓環。此處雖然有名,但是很少外地朋友堂而皇之到此拜訪,因為都是一些「站壁的」,(學名「流鶯」,洋朋友稱「阻街女郎」)。這種站壁的營業型態到現在還存在著,一入夜她們就紛紛出來營業,下次到台南可以來此一遊。但是別找帥安當導遊,因為,第一我不熟,第二我現在住民族路尾過去不遠處,騎機車至此也不過三五分鐘,被家人看到可要鬧革命的,所以愛莫能助。
其實當時較有名的攤位很多到現在都還繼續營業,既然能夠歷幾十年而不衰,想必有好幾把刷子。求學時,外地同學來府城遊玩,我招待他們到此,到今天仍有人提起。歷二十餘年而記憶猶新,懷念不已,因此把記憶中的原樣盡量寫出來,算是紀念吧。
註 飯桌子現在還看得到。台南有名的阿霞飯店以前也是經營飯桌子起家的,位於今天的國花大樓現址。因為她作風海派不會斤斤計較(即所謂阿沙力),生意十分興隆。小時候我爸爸的工場就在阿霞隔壁的巷子,有時會跟老爸在此處用餐,後來她搬到阿霞飯店現址(就是天壇巷子口)(順便一提,天壇內的一字匾也赫赫有名),正式成為只供吃飯的飯店,我反而極少去消費了,總覺得好像少了甚麼味,跟以前不太一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