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敬人者人恆敬之」這句話所描述的,八成是台灣人的喝酒文化!
君不見日常生活中宴席也好,飯局也罷,只要是喝酒的場合,就必須敬酒。老朋友之間當然必須相互敬之,初見面更免不了,被敬的不回敬也不行,晚輩不敬長輩是不懂禮貌的…。如果有人向同桌的人敬酒或者起身向鄰桌敬酒,則大家一定回敬他一番,並且有時還加碼「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」,於是敬來敬去無了時,又或者起鬨,要敬酒的人打通關…種種的惡行惡狀紛紛出籠,觀之,不免令人瞠目結舌嘆為觀止,這些行為若只是開開玩笑倒也能增添些許歡樂氣氛,不過,要是讓人感到有半點為難,就過分了。
照理說敬酒應該只是致意,但最糟的是我們往往非乾不可。事實上,台灣人不只敬酒的問題,很多時候連飲酒都不講究,嚴格來說我們一般不是品酒而是牛飲。因為有牛飲的習慣,所以替人倒酒的時候常常要斟到「表面張力」,從側面看去,酒平面簡直要略高於杯緣了,彷彿不這樣就不夠誠意,客人若是不多乾幾杯就是不盡興,主人家便沒面子,或者直接認定客人如果不喝到「麻西麻西」就是不給面子。
說到不講究,除了不講究器具以外,飲法也隨便將就,有一種是喜歡在酒裡加冰塊。喝烈酒要加,喝啤酒也加,連喝紅酒都加。一般來說紅酒是冷藏來喝最適宜(好像是攝氏十五度上下,帥安不求甚解,到底應該是幾度沒有明確的數字),而不是拿冰塊直接投入其中。喝的時候必須拿高腳杯,其用意就是怕手的溫度影響它的口感和酒質。這和其他的酒有所不同,有的是需要用掌心托著的。
還有的喜歡在烈酒裡頭對水,最常見的就是高粱酒加進些許開水,要說起我們的高粱酒,不僅好喝還香味撲鼻,光是視覺上就讓人愛不釋手,清澈透明看來賞心悅目,喝來口齒留香通體舒泰。但是一旦加入開水,立刻變得混濁不堪如淘米水,這樣的酒不消喝,看了就倒胃口,口感當然就更別提了,不如不喝。我不愛喝酒,萬不得已喝的時候向來也只喜歡純飲,不加冰也不加水才能知其原味,甚麼酒都一樣。朋友之間大家都知道我的習性了,有一回參加業界朋友的喜宴,剛好有人帶了高粱酒,我就端著一杯透明液體到處敬酒,大家都說我酒量極好,其實那是一杯礦泉水。
認真說來,酒也不是一無是處,雖然說「酒是穿腸毒藥」,但也有人說「無酒不成宴席」。在歡樂的氣氛裡面很能助興,少量的酒能促進血液循環,對身體應該是有好處的。所以,由於著眼的角度不同,是好是壞存粹看飲酒的動機和時機,當然,喝酒過量是鐵定傷身的,而喝酒誤事或者鬧笑話的例子,古今中外就不知凡幾了。
既然說無酒不成宴席,想當然耳,筵席之中當然少不得有人愛勸酒了,這也是我們喝酒文化裡重要的一環。勸酒是文雅的說法,事實上就是灌酒,這純粹是以合法掩護非法,以勸酒之名行灌酒之實!遇到不能夠堅持原則或者理由不夠好的人,或者覺得不好意思拒絕的人,就「潦落去」了。喝第一杯以後一定要喝第二杯,因為台灣話說「雙雙對對萬年富貴」嘛,接著無三不成禮,這第三杯還是逃不了的,然後無四不誠意…天呀,饒命吧!
說到勸酒,還分兩種,第一就是朋友明明喝不下去了,還硬要勸之,勸不動就冷嘲熱諷啦,就威脅利誘啦…反正就是要對方多喝一點。第二種尤其惡質,人家明明不喝,偏偏大夥兒就起鬨,必欲灌之而後快,想方設法要他開始喝。有一些無賴到極點的人,實在勸不了了,就祭出殺手鐧說:「不然,你只要賞個臉,喝一杯就好」,事實上以個人數十年的經驗而言,從來沒有見過只被強迫喝一杯就能善罷甘休的。所謂的「一杯」,通常是「第一杯」!因為只要喝了第一杯,旁邊的無賴會立即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再把酒倒下去,想要抽身?大家就說掃興啦,不夠意思啦…奇怪的是,硬把朋友抓來灌酒就天經地義?就大義凜然嗎?騙人家喝了第一杯酒,人家也賞臉了,這會兒不喝了反說人掃興,豈不怪哉?
不知道心理學的教授有沒有研究過這些灌酒人的心態到底是如何?是存心看朋友痛苦?還是存心讓他發生危險?或者就是要看對方醉酒的醜態?又或者是從無到有,把人家從不喝騙到喝醉,自己就會有了不起的成就感?這些人要是這麼有毅力,對事情那麼執著,趕快就別勸酒了,把這精神拿去從事科學研究,搞不好都可以上月球了。要命的是這些人勸朋友喝酒卻往往不顧及他的安全,喝完大家拍拍屁股走人,殊不知這樣一來簡直是陷朋友於極度的危險當中。這不只是安全上的問題,最少還有受罰的可能,現在酒駕的罰則是越來越重了,被逮到一次就吃不消。
所以,我覺得喜歡灌別人酒的人應該下到第十九層地獄。